Google「極可能」退出中國事件簿

Google 於2006年進入大陸,如今,卻「極可能」準備退出:

Google:不再審查搜尋結果,不惜退出中國市場

文/陳曉莉 (編譯) 2010-01-13

此次Google再度重新考慮中國市場政策肇因於去年12月中的網路攻擊。Google表示,之所以與大眾分享這些攻擊行動的資訊,不只是為了安全及人權,同時也為了言論自由。

Google法務長David Drummond在周二(1/12)發表一篇部落格表示,該公司已決定不再繼續審查Google.cn的搜尋結果,若Google無法在中國法令下提供未過濾的內容,代表Google也許將關閉Google.cn以及該公司位於中國的辦公室。

Google的考量來自於人權與言論自由。Google於2006年1月進入中國市場,而且應中國政府的要求加入言論審查機制,過濾了中國政府所禁止的搜尋結果。當時Google即表示,他們會謹慎偵測中國的情況,包括新興的法令或對Google服務的限制,如果確定無法達到Google所訂定的目標,Google將毫不猶豫地重新考慮在中國市場的作法。

事實上,中國在2006年5月就曾封鎖中國境內連往Google.com的流量,因為Google.com並未具備中國政府所需的言論審查,並一度傳出Google可能因此退出中國市場。

Google在中國市場成績斐然,根據易觀國際的調查,在進駐中國市場三年後,去年第一季Google中國已取得了30.6%的搜尋市佔率,成為中國第二大搜尋引擎,僅次於中國本土的百度搜尋(59%)。

根據Drummond的說法,此次Google再度重新考慮中國市場政策肇因於去年12月中的網路攻擊。去年Google偵測到有一源自中國的攻擊行動採用極其複雜的目標式攻擊,並竊取了Google的智慧財產;調查發現該攻擊並非僅鎖定Google,同時至少危及其他二十家的網路、金融、科技、媒體等業者。

此外,Google亦握有證據顯示駭客的主要目的是要存取中國人權保護份子的Gmail帳號,駭客並未真的得逞,因為他們只存取了兩個帳號,並僅取得有限的資訊,諸如帳號建立時間或郵件主旨等,而未取得郵件內容。

Google進一步調查發現,包括位於中國、美國及歐洲的數十個中國人權活動人士的Gmail帳號,皆定期被第三方存取;這些未被授權的存取並非來自Google漏洞,而是用戶因網釣或被植入惡意程式所導致。

Drummond指出,他們採用不尋常的措施與大眾分享這些攻擊行動的資訊不只是為了安全及人權,同時也為了言論自由。Drummond說,重審Google在中國商業營運的決定愈來愈難,而且他們知道將會有影響深遠的後果。

此外,為了不波及Google中國的員工,Drummond亦強調此一決定是來自於美國主管,與中國員工無關。(編譯/陳曉莉)

ithome新聞

我們來看看Google原始聲明的中譯版吧:(原始版在這裡

新的中國策略

就象其他許多知名組織一樣,谷歌也會經常面臨不同程度的網絡襲擊。在去年12月中旬,我們偵測到了一次來自中國、針對公司基礎架構的高技術、有針對性的攻擊,它導致我們的知識産權被竊。不過,事態很快變得明了,這個起初看似獨立的安全事件(盡管很嚴重)其實背後大有不同。

首先,並不是只有谷歌受到了攻擊。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至少20家、涵蓋領域廣闊的大型公司都成為相似的攻擊目標,這些公司隸屬于互聯網、金融、技術、媒體和化學行業。我們現在正在向這些公司通報情況,並與美國相關政府部門展開合作。

第二,我們有證據顯示,攻擊者的首要目標是進入中國人權活動人士的Gmail賬戶。我們迄今為止的調查結果讓我們相信,這些攻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只有兩個Gmail賬戶被進入,而且其活動僅限于帳戶信息,比如帳戶何時創建、以及郵件標題,具體郵件內容未被染指。

第三,在與谷歌受攻擊無關的整體調查中,我們發現數十個在美國、中國及歐洲的中國人權活動人士Gmail帳戶經常被第三方侵入。入侵這些帳戶並非經由谷歌的任何安全漏洞,而很可能是通過在用戶電腦上放置網絡釣魚或惡意軟件。

我們已經運用從這些襲擊中獲得的信息改進了基礎設施和網絡結構,加大對公司和客戶的安全保障。對個人用戶而言,我們建議大家使用可靠的殺毒和反間諜軟件,安裝操作系統的補丁並升級網絡浏覽器。在點擊即時信息和郵件中顯示的鏈接、或被要求在網上提供諸如密碼等個人信息時永遠要保持警惕。你可以點擊這裏閱讀谷歌提供的網絡安全建議。希望更多了解此類襲擊的人士可以閱讀美國政府提供的報告、納特•維倫紐夫(Nart Villeneuve)的博客以及有關間諜網絡幽靈網(GhostNet)的報導。

我們采取了非常規手段與大家共享這些網絡攻擊信息,其原因並不只是我們發現了其中的安全和人權問題,而是因為這些信息直指言論自由這一全球更重大議題的核心。在過去20年中,中國的經濟改革和中國人的創業精神讓上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事實上,這個偉大的國家是當今世界許多經濟成就和發展的核心。

我們在2006年1月在中國推出了 Google.cn,因為我們相信為中國人拓展信息獲取、加大互聯網開放的裨益超過了我們因在網絡審查上做出讓步而帶來的不悅。當時我們明確表示,我們將在中國仔細監控搜索結果,並在服務中包括新的法律法規;如果我們認定自己無法實現上述目標,那麽我們將不會猶豫重新考慮我們的中國策略。

這些攻擊和攻擊所揭示的監視行為,以及在過去一年試圖進一步限制網絡言論自由的行為使得谷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應該評估中國業務運營的可行性。公司已經決定不願再對Google.cn上的搜索結果進行內容審查,因此,未來幾周,公司和中國政府將討論在什麽樣的基礎上我們能夠在法律框架內運營未經過濾的搜索引擎,如果確有這種可能。我們認識到,這很可能意味著公司將不得不關閉Google.cn,以及我們在中國的辦公室。

做出重新評估我們在華業務的決定是異常艱難的,而且我們知道這可能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我們希望說明的一點是,該決定是由公司在美國的管理團隊做出的,而為 Google.cn今日成功而付出了無比巨大努力的中國團隊對此毫不知情,也未曾參與。我們決心以負責任的方式來解決任何可能隨之産生的難題。

David Drummond, 谷歌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兼首席法律顧問

轉載自華爾街日報中文版

中國網友很快就發現Google真的翻臉了:

Google 把自己配合中國的搜尋過濾功能拿掉了,換句話說,要找「任何內容」都跟國外沒有兩樣,Google真的說到做到!

這時還扯出「案外案」,網友發現Baidu(Google在中國最大的對手)居然是採用Google的搜尋結果,因為Google解封關鍵字,居然Baidu也跟著解鎖= =(有中國推友說:Google解禁,Baidu失禁)

昨天(1/13)下午開始,在大陸的網友在Twitter上號招大家到Google中國總部獻花,以表現他們對Google的敬意:

再晚一點美國國務卿在國務院網站表示「Google已向該院簡報過這些引發嚴重關切與質疑的指控,我們正期望中國政府的說明。在網路世界中能夠安心的營運企業,對現代社會及經濟是至關重要的事。下周當此事真相更加明朗後,將以21世紀的網路自由為題發表演說。」

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報導了網友送花給Google:

中國網民:鮮花送谷歌

谷歌公司(Google Inc.)可能退出中國的消息迅速成為中國數千萬網民最熱門的話題,有人表示震驚,也有人表示失望,更有甚者送上了鮮花。

Twitter用戶馮先生寫到,我在數日前,才知道上有人傳言Google要撤離;今晨上班後得到噩耗,說有人居然喊好,網絡上口水橫飛,而狗哥君真的要撤離了。上網十年,從一個樂觀者變成了悲觀者。

一 些網民在Twitter上對谷歌表示支持。盡管目前Twitter網站被中國封鎖,但技術娴熟的網民仍可接入該網站,並已開始組織在真實世界采取行動。支 持者聚集在谷歌中國公司,一些人還帶來了鮮花和祝福。這一“鮮花行動”還催生了新的口號,如“離別只為再相聚(Farewell for Reunion)”和“谷歌走好(GoogleBye)”等。

Josh Chin
一名大學生在谷歌辦公樓大門前獻花
在北京,支持者一早便帶著花束聚集在清華科技園的谷歌公司門前。在鮮花與留言叢中,我們發現一張卡片上寫著“谷歌純爺們”。

支持者周志軍(音)是一名35歲的網站管理員,他說為了到現場表示支持,他乘出租車花了20元,還花60元(8.80美元)買了束花。問他原因時,他說,我也算不上谷歌的死忠粉絲,但想對谷歌拒絕審查的行為表示尊敬。

這一行動迅速蔓延到中國其它城市。在上海市中心的谷歌辦公室內,員工們聚在16層的前台接待處,給當地支持者送來的三束鮮花拍照。通過卡片,一些員工說,他們了解到送花者在Twitter上得知這一消息,因此一早親自送來鮮花表示支持。


James T. Areddy
在桔色的玫瑰花束上,色彩鮮豔的紙制谷歌標記非常醒目。

自 稱是Twitter和谷歌粉絲團的一些人在卡片上用中、英文留言。一條英文留言寫道,“Thank you for holding values over profits!”(謝謝你們把價值放在了利潤之上)。另一條中文留言稱,“重重大山阻隔不了我們之間的聯絡,無論距離多遠,我們都會翻過圍牆找到你。” (這裏的圍牆指防火牆。)


James T. Areddy
谷歌廣州辦公室成立剛剛一個月,其員工稱尚未收到中國網民送來的鮮花。

在北京,另一群網民准備當晚在谷歌中國公司前聚會以示支持。一名Twitter用戶寫到,“讓我們用GoogleBye作為今晚聚會的標語。5點半至6點見。”

另一些人則持觀望態度。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研究員于洋(音)說,“我們在等官方證實這一消息。如果消息屬實,對所有在華運營的跨國企業而言將是一次心靈的震撼。”

他說,谷歌退出中國將給用戶體驗和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造成負面影響。

Juliet Ye / James T. Areddy

(轉載自華爾街日報

另外華爾街日報還有一篇

谷歌高層激烈爭論退出中國的內幕

谷歌(Google Inc.)威脅退出中國的驚人之舉,其決策過程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兩位明星創始人與其他高管辯論探討,處理內容審查與網絡安全問題的恰當方式。

谷歌稱,它遭到了源自中國、針對其公司基礎架構的高技術、有針對性的攻擊。谷歌對這一情況非常公開化的反應醞釀了數周之久,其間谷歌創始人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深度參與。

對這兩個人來說,“中國”一直都是一個敏感話題。與布林交談過的人說,很久以來布林就曾向朋友和谷歌的同事吐露他對于在華經營的矛盾心理,說因為他在俄羅斯度過的童年,所以對于與政府內容審查合作的道德困境就更顯突出。多年來,布林一直是谷歌非正式的企業良心,及其“不作惡”(Don’t be Evil)信條的守護者

針對網絡攻擊的調查在數周前展開,但谷歌是怎樣偵測到攻擊的還不清楚。據知情人士稱,當谷歌員工搜集到更多證據、並相信這些證據表明攻擊與中國和中國當局存在關聯時,首席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與佩奇、布林開始一起討論應該如何做出反應,由此展開一場激烈的辯論,探討究竟是留在中國、盡力從內部改變這個政權,還是應該離開。谷歌一位發言人說,佩奇、布林和施密特都不會發表評論。

據這些知情人士稱,施密特堅持一貫看法說,在中國經營業務以盡力開放這一政權是道德的。布林竭力反駁說,公司已經盡了力,繼續審查搜索結果再也說不過去。

據一位知情人士稱,三人最後一致認為,他們應當公開披露這起攻擊,努力與他們眼中企業界存在的一種暗箱文化決裂,不像它們那樣對這種性質的攻擊保持沈默。

上述幾位知情人士稱,很快,谷歌負責公共政策與傳播事務的副總裁惠特斯通(Rachel Whetstone)開始為公司計劃公開發布的聲明起草並修改了數個版本,然後讓三人過目。

三位大頭一致認為,博客文章除了談論攻擊事件本身以外,還應該加上一些有關人權問題的措辭,其中最強硬的措辭是博文倒數第二段中的一句話。

該段落說道,在考慮了這些網絡攻擊以及中國過去一年試圖進一步限制網絡言論自由的行為後,他們決定重新評估谷歌在中國業務運營的可行性。

由于擔心谷歌在中國的員工有可能遭到報複,谷歌的兩位創始人及其顧問要求在聲明中加入了一行文字,說該決定是由公司在美國的管理團隊做出的,谷歌中國團隊對此毫不知情,也未曾參與。

據兩位知情人士說,谷歌的一批管理人士周一被告知,公司計劃周二公布上述聲明。

為了進一步保護在華的中國員工,谷歌的管理人士在聲明發布前幾分鍾才將此事通知中國團隊的絕大部分員工。

谷歌三位最高決策人士發生意見不一並不是什麽新鮮事。比如說,施密特去年就對記者們說,他曾一直反對佩奇讓谷歌推出一個網絡浏覽器的想法,但最終還是接受了佩奇的意見。

谷歌在中國的行為一直在為西方公司是否應在中國做生意這一涉及範圍更廣的地緣政治爭論輸送話題。2006年,在谷歌表示將審查其中國搜索引擎後,美國衆議院要求該公司前往國會解釋其這一行為。美國衆議院已開始考慮通過立法手段禁止美國公司除某些特定情況外與中國官員合作。

谷歌周二表示,它將不再遵守中國政府的要求,對其在華網站Google.cn的搜索結果進行過濾。該公司說它將與中國政府討論此事,並表示,它意識到此舉可能意味著公司將不得不關閉Google.cn以及公司在華的辦公室。

谷歌的決定與許多美國企業加大在華涉足力度的經營策略可謂背道而馳。中國既是美國企業重要的潛在出口市場,也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所需衆多制成品的來源地。

美中貿易的資深觀察人士暗示,谷歌和美國總的來說沒有什麽可以迫使中國放棄互聯網審查或其他行為的影響力。

除了Google.cn這個網站外,谷歌這一決定還有可能影響到該公司在中國的一系列商業項目與合作夥伴。由于如此公開地斥責了中國當局,谷歌自身及其合作夥伴有可能遭到中國政府的報複。谷歌的決定也會影響到其在中國本地市場的競爭者,谷歌撤出中國有可能使他們受益。

Jessica E. Vascellaro

這件事情目前仍在持續發燒中,如果要親臨現場直播,請上Twitter 搜尋 Goog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