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要「自由」還是「自己」–《無救藥聯盟—亞太愛滋藝術聯合展》

藝術,是每個人都可以自行詮釋的東西。不像考試,沒有標準答案。
原本只是為了支持相關議題的展覽,逛完之後卻沉重起來。

現在正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展出的《無救藥聯盟—亞太愛滋藝術聯合展》,是由感染誌協會結合海內外多位愛滋陽性藝術家所舉辦的一個講述愛滋身份與社會交錯的故事。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分享參觀的心得,我則要分享一件作品給我的想法。

《但如果有解藥呢?》 by 曾志偉

這是一個單人沈浸式錄音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提供了一個在未來極高可能出現的假設 (這是很精簡的版本):「你是一個HIV感染者,已經感染很久,即便你已經每天吃藥控制,現在生活非常良好,健康狀況也穩定,但生活依然遇到問題:從醫生的拒絕服務、到身邊周圍的眼光,還有不友善的政策,你都度過了,現在終於有HIV解藥,如果吃下去,將會讓身體恢復完全健康,你要吃下去嗎?」

在這部作品的聆聽途中,可以一邊漫步在紅色海洋中,讓自己想一下,隨著穿過紅色海洋,房間的另一頭,有「YES」和「NO」兩個選擇,對應的是你要吃與不吃。

我把兩個選項都聽完後,直接呆掉,因為這樣強烈主體性的作品很容易觸動我。

身為跨性別者,我知道很多的跨性別者追求的是融入女性的生活,最好的是自己過去的身份不再提及,更有者,能隱瞞就隱瞞,就是不要讓身邊的人知道自己是跨性別者。因為知道之後,不管是目光、相處、行為,都可能不一樣。

有不少的跨性別者窮盡一生要爭取到女性這個位置,為了這樣的「爭取」,有時候不得不採取很多激烈的手段,這些手段的後面其實都只有一個原因「真的被歧視很久了」。

如果今天有一個藥,或是一個手術可以讓跨性別者從此成為想要的性別,而且在生理機能完全一樣,從此告別跨性別這個身份,不再會被提起,那會不會想要?其實連我自己問自己這個問題時,我都遲疑不決,我沒辦法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又或者說,兩個選擇都會有點遺憾)。

當一個身份在社會中充滿汙名,即便這個汙名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是要讓別人知道這個汙名是錯誤的?還是一走了之?

恐怕,這個問題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推薦大家去看這個展,到現場去看看其他優秀作品,思考這些議題與我們的關係。

無救藥聯盟——亞太愛滋藝術聯合展

免費參觀

展期 2025.04.26(Sat.) – 2025.06.01(Sun.)  11:00–19:00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 (106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