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吉露教我的事 (3) 望君平安
這次的端午假期,有幸到屏東霧台山上朋友家的餐廳吃飯。原本以為簡簡單單的一頓飯,卻讓我有了不一樣的體悟。
在華人觀點裡,我們想像的「被邀請去吃飯」應該是:去到餐廳,坐下來菜單遞過來,然後點東西,然後付錢(或是搶著付錢),接著結束。通常八九不離十的劇情是這樣吧。
結果在這位朋友的餐廳吃飯,我只能說「你沒兩把刷子還吃不了飯」。因為到了餐廳,店主在休息,當我們與朋友到的時候,店主只說一句「要吃什麼自己去弄」,就沒了。我那時心中「蛤」了一下,後來就跟著朋友進廚房,發現餐廳已經備好了一些材料,我們幾個人東搞西搞,憑著我曾經開過小吃店的經驗,以及朋友廚藝的加持下,20分鐘吃上了一頓飯。然後朋友付一付材料費,閃人。
相信看到這邊的朋友應該有點目瞪口呆,「怎麼搞的,這樣叫做請客吃飯?」在魯凱族的文化裡還真的是這樣,一位頭目解釋到「這樣沒錯啊,部落有活動,參加的人每個都要來幫忙,連小孩子都要啊」。確實,在部落的教育裡,從小就被教育要有自主性,要自己動手。有困難時,要說自己的需要,這樣大家才能幫你。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怕錯。我們在廚房瞎折騰的時候,其實店主也有偶爾瞄個兩眼,我相信在她專業的眼中,我們只要不要把廚房炸了,她就覺得不錯了。
我聽過一個部落長者曾經分享:在部落中,他們會帶著小孩去山上打獵,而且可以的話,盡量讓小孩去嘗試,獵物跑掉就算了,重點是要嘗試。他們的文化中鼓勵自己做,長輩會看著但是不會干預,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技術都是要自己慢慢摸索才會的,他們只會可能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才會干預。
在華人社會中,很多的家長往往因為希望小孩平安,而不要去嘗試各種事物,或是限制很多(這些我不用舉例了吧),但是在魯凱族的教育裡,什麼都去做,平安就好。
我認識的一位北漂部落青年(這邊的青年是通稱,沒有強調性別意思),她本身就是adju(原住民語,多元性別者的意思,以前指男同志,後來泛指LGBT+),她家族在部落裡還是重要人物。在她爸媽的眼中,就是小孩,過得開心快樂就好。這對於漢人家長來說可能要有心態上的轉變,但是這對於原住民父母來說,就是小孩長的樣子,因為成年之後,就是自己的決定。父母可以給予的,只是帶著祖靈的祝福,也就這樣而已,真的在外面的社會遇到什麼事,回到部落的家庭中,給予最好的依靠。
一位部落的姊姊跟我分享,她說:現在社會很多元啦,這種什麼同性戀啦、adju都不少啊,而且如果有一天小孩我也是這樣的話,那也接受啊,因為我不希望少一個小孩。
從部落的自主動手教育,到來自兩個不同原住民家庭對於小孩平安長大的一段話,打翻我在漢人裡面所認知到的教育,也讓我感受到他們對於LGBT+的友善。因為「望君平安」。